很多学生参加人事部口译考试,一带上耳机就傻了一半。从阅卷人的角度讲,有时候只听几句就能判断考生是否有资格获得翻译证书了。
首先要强调一点的是,人事部的口译考试考的是翻译资格证书。换句话说,拿下来这个证就有资格去做翻译,靠做翻译赚钱,养活自己。所以,很多自视清高的学生在没有任何翻译实践的情况下,在没有任何翻译学习经历的基础上,冒然参加考试,其惨败的结果可想而知。这样的人我见多了,早就习以为常了。
参加口译考试,必须熟悉语音设备的使用。同时,还要注意以下几点:
1.不要抢话。开始录音的提示音还没有放,就不要着急说话,否则阅卷人听到的就只是从一半开始了。
2.在规定时间内说完。说第一段时尽量快一些,然后感受一下自己剩余的时间是否很长。如果很长,从下段开始可以放慢速度,或先思考再翻译;如果很短,那就要抓紧时间,在停止录音提示音响起之前结束。
3.说话连贯。阅卷人只能听到录音,看不到考生的脸。因此,阅卷人判断翻译水平高低的所有因素都来源于录音,如果录音中出现很多“嗯”、“啊”或长时间停顿、思考、犹豫,甚至从头重说,阅卷人的耐心就会一点点的被耗尽,最后的得分也可以而知。
4.字正腔圆。有很多考生的声音过于“稚嫩”,一听就是学生,这样的话想通过就很困难了。还有的声音被我称作“粘痰音”,这种人说话所有词都是连在一块说出来的,字与字之间仿佛没有界限,说话没有抑扬顿挫之分,音量语速都没有任何变化。听上去的感觉就好像鞋底踩到了粘痰,甩都甩不掉。这种人参加考试必败!!!相反,我们参加口译考试的时候应该坐直身子,挺胸抬头,这样气流才能从口中平稳的呼出,如果能够翻译的时候面带微笑就更好了,因为你面部的微笑最终会体现在你的录音里。
5.音量适中保持一致。很多初次参加口译考试的人都会犯这个错误。那就是,说话声音越来越小。录音刚开始的时候,一般大家都在说话,周围环境很乱,虽然带着耳机,但还是能感觉到别人在说话,所以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有勇气大声说话。到录音后半部分,渐渐有人说完了,或说不下去了,周围的声音越来越小,说话人由于不习惯独自大声说话,也渐渐的把声音压低,甚至到最后还没说完就没声音了。在最极端的情况下,有人甚至会戛然而止!但他们这样做确是犯了口译员的大忌。口译员音量应该始终一致,因为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会给听众带来不便。这么一来,很多人因为这点就已经无法通过考试了。
6.不要有杂音。这里的杂音主要指的是考生自己发出来的声音,诸如咳嗽、打喷嚏、叹气、呼吸急促、鼻涕稀溜溜的声音、自言自语、随便挪动椅子发出的声音等等。我说的这些声音我都听过。听完之后就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干这么一行,受尽各种杂音的折磨。
7.保持冷静。很多人一进语音室,就开始莫名的紧张。我甚至见过一个学生连耳麦都戴反了,然后还拼命的想把话筒掰下来,费了半天劲一句话都没说,光在那掰话筒了。多亏她劲小,要不然还得赔话筒。这样的人要是让她过了,口译这职业的门槛儿就太低了。
鉴于以上这些,考生应该怎么准备呢?我建议平常多去语音室给自己录音,然后根据我说的这几条去找毛病,改毛病,重复几次,至少在形式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。至于内容上的毛病,那也不是今天讨论的话题。
如果没有条件进语音室,就拿个MP3,听一段,翻一段,录一段,然后听录音,找毛病。如此重复,考试时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。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口译笔译 > 翻译技巧和经验 > 正文
上一篇:费胜潮揭秘外交部翻译工作
下一篇:英语学习:十大翻译利器(双语)
- 本节目其它精彩文章:
- 查看更多>>
-
口译笔译技巧心得:我是如何考出高级口译232分
张颖,复旦大学04级英文专业学生,于2006年秋季高级口译顺利通过,考分232。 距离口译考试已经一年了。一直都想考高口——为了督促自己练英语,也为了让自己在求职前至少拿到一张像样的证书,一张或许对求职没多 -
费胜潮揭秘外交部翻译工作
有人说:“翻译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,它的上半身,永远都是亭亭玉立,妩媚动人,而你看不到的下半身,则在水中不停地扑腾。”对于咱们普通百姓而言,给领导人当翻译是很风光,也是很神秘的。那么,他们究竟有着什么样 -
英语学习:十大翻译利器(双语)
翻译是一份工作,也是一门学问,所以在翻译中有许多技巧可循,让我们来看看翻译的十大“利器”吧! (一)同义反译法 1. Only three customers remained in the bar. 酒吧间只有三个顾客还没有走。 (不译 -
联想记忆的练习与应用
这是两个对比鲜明的意象——体型硕大的灰色哺乳动物和相对而言体积很小的黄色水果。但是,我在心里却看见大象用鼻子卷住一串香蕉,将它从树上往下拉——不过,据我所知,大象是不吃香蕉的。 这个画面结合了两个意 -
林超伦博士专访谈口译
以上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发展社团独家专访林超伦博士。 林超伦,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博士,英国巴斯大学英汉翻译硕士课客座教授,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翻译硕士课讲师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。在BBC工作7